這學期的大學入門課程接近尾聲了,回顧每次星期五早上大約兩個小時的課程中,主題相當豐富多元;學期初的拜師禮、介紹各院系,談情緒、認知與決策,學習與自我管理,探究學習的目的。大學非國民教育,讀大學並不是義務;既然是做非義務的事,總有動機與目的;但大多數的人的回答是「不知道」、「沒想過」。因此許多人認為學生大多缺乏想法與見解。面對開放性的問題,建立屬於自己的立場與觀點,並適當地進行表達是相當重要的。但這項能力在高中、國中小教育中普遍未受到重視,補習補不出來!大家看的是成績表面上的數字,有人說「數字會說話」,但數字到底說了些什麼?能夠培養出思考力,培養出表達力嗎?還是只是訓練出一群只會記憶一連串死板知識、人云亦云的人呢?
人云亦云是乍看之下很有目標,但論及追求的目的,只是隨著其他多數人的選擇罷了。當我們開始自行追尋這些問題的根本答案之初,或許會迷惘;關於思考人生規劃該如何開展,在「勇敢做自己的圓夢大使」演講中,演講者徐培剛說:「興趣不能當飯吃,除非將興趣轉化為技能。」考慮實際層面,的確「技能」才能創造出具體價值。但「興趣」則是驅使技能成長的最好、最強大動力源。當我們不斷觀察,真正在一個領域有所成就的人,必定是對那個領域有熱忱的人。若缺乏興趣及熱情,技能便難以精益求精,面對重重的困難也難以堅持了。
接著談論大學生該做的事,從專業知識、外語能力、拓展人脈、增進視野都可包含在內,但除了不斷增加履歷的同時,我們是否只是在「洗履歷」呢?當瀏覽網站(https://www.thenewslens.com/post/113787/?utm_source=htc)後,我開始檢討:除了表面上條列滿滿的事蹟、證明之外,履歷的深度該如何定義呢?從履歷中,能看出我們是「有想法、準備好的人」嗎?
引用網站中列出的條件:
1. 你是否曾經回饋栽培自己的組織,為它創造貢獻?
2. 在你多元的生活經驗中,有什麼樣的能力是不斷展現且精進的?
3. 你是否不只是「使用」別人創造的資源,更能在沒有資源的情況下創造資源?
4. 你每一段生命經驗給自己帶來了什麼重要的價值,而彼此之間是否有邏輯關連?
5. 你的履歷是否有造假或誇大的可能?網路上是否找得到其他佐證你經驗的資料?
增加履歷的內容以外,更要提升履歷的深度、凝聚履歷的核心價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