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臨床觀察前,需要先更換醫護專用衣褲、帽子與鞋套,戴上口罩;接著與醫師討論心導管的結構、材料、使用方法、應用的病症、可能導致的風險、成功率、使用後病狀的復原率等等。心導管顧名思義就是一種醫療用的導管,孔徑只有數mm;當心臟或是其他部位的血管因脂肪堆積或細胞不正常增生而發生狹窄或即將阻塞時,為了使血管恢復暢通,需清除血管壁多餘的物質。在過去未發明心導管時,可能採用開刀切除等方式。但隨著醫療技術、材料科學的進步,目前採用心導管穿進血管,沿著血管建立通道後,將氣球或網狀支架撐大血管,擠壓管壁物質,使血管管徑回復適當大小。若是較粗的血管常採用支架,較細的血管支架無法穿入則使用微型氣球。
在實行過程中有許多挑戰,例如如何判斷血管狹窄位置?如何選用規格適當的心導管?如何將心導管引入血管,從刀口順著正確的方向直到狹窄處?心導管穿入血管的過程中,調整力道與幅度該如何控制?
在病患執行心導管手術前,先安排電腦斷層掃描(CT)與核磁共振(MRI)檢查,可評估狹窄位置,依據血管彎曲幅度等因素規劃心導管引入路徑,按照血管粗細、路徑、不同廠商醫材特性選用心導管。接著重頭戲是如何引導心導管到達目的地,觀察心導管術進行時,由開刀口穿入導絲,導絲較柔軟易穿梭於血管中,心導管再順著導絲前進。最讓我感到驚訝的,是穿入導絲、心導管的過程為了即時觀看狀態,X光是連續照射的,如此才使得醫療觀察室及臨床螢幕上的醫學影像不斷更新,可以明顯看到血管位置與心臟的搏動,生物學的理論真真實實的呈現在眼前。醫師執行心導管術為避免暴露於X光輻射中,需穿上鉛衣、配戴鉛眼鏡。醫療觀察室與手術台所間格的透明玻璃亦含鉛,以避免X光穿透。術中X光機外觀類似C字形,一端發射一端接收,可經由控制移動至不同角度位置,從即時的影像可以動態撥放或切換至特定影格,整個手術室約有十多台螢幕,顯示MRI立體影像、心電圖、血壓、X光影像結果。X光影像經過特殊運算處理,已去除胸骨的部分,使得血管更加明顯。
親身踏進醫院確實有許多感受、萌生更多想法,感謝臺大醫院王醫師、林醫師、助教黃醫師與其他醫療人員的指導及全組隊員間的交流。
※文章僅敘述參訪感想,對於生醫領域認識有限,有關更詳細、更專業的內容請見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 認識冠心病和心導管介入性治療
李冠偉 彰化基督教醫院 心臟血管科主治醫師
http://www.cch.org.tw/cchhec/knowledge_detail.aspx?oid=121 - PHILIPS (飛利浦)手術型C-arm X光機介紹:
http://www.cych.org.tw/cychweb/cych2/machine_photo.aspx?machine_id=8
2015.7.21初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