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3日 星期六

教育學習類-教育需要帶給學生什麼樣的思維?

關於「教育需要帶給學生什麼樣的思維?」

第一:知道為什麼要學習。

  從小時候,每個人總有一定的好奇心,想認識一切事務。因此,我們透過閱讀、發問、觀察學習常識知識。遭遇問題,學習解決的技巧,以克服困難。但逐漸成長,台灣教育以強行填鴨式抹煞學習樂趣;又注重成效,不斷藉考試制度檢驗,希望能立竿見影;當應付測驗成為學習目標,補習文化盛行,失去目的,同時缺乏方向的盲從,一味順從外在的安排,囫圇吞棗。許多人認為學生大多缺乏想法與見解。針對開放性的問題,建立屬於自己的立場與觀點,並適當地進行表達是相當重要的。但這項能力在高中、國中小教育中普遍未受到重視,反而受到壓抑,曾經試圖提出自己的疑問時,大多老師皆以「這不會考」為由,難以深入探討!考試引導教學,大家看的是成績表面上的數字,有人說「數字會說話」,但數字到底說了些什麼?能夠培養出思考力,培養出表達力嗎?還是只是訓練出一群只會記憶一連串死板知識、人云亦云的人呢?只有先知道為什麼要學習,才能以正確的態度與方法學習。

第二:獨立思考。

  面對事件、現象、定律、公式,除了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教科書上固然會提及起因與緣故,但我們是否質疑過呢?古人曰:盡信書,不如無書。獨立思考是一項檢驗的工具,從框架外的角度檢視,提出新的假設及推論,才有創新與突破的機會。

第三:勇於找尋新方法解決問題。

  教科書上的內容是有限的,永遠有前所未見的問題。具備獨立思考技能,從嘗試中進步,才是最佳的解決方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